近日,山东大学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田沛佩教授团队联合马里兰大学等研究团队在非二氧化碳减排的气候成本效益方向取得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Opportunities beyond net-zero CO2 for cost-effective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in China》为题在Science Bulletin上在线发表。我院田沛佩教授和马里兰大学冯奎双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我院博士生康亚婷为论文第一作者。其他合作作者包括山东大学李佳硕教授和格罗宁根大学Klaus Hubacek教授。
中国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旨在通过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推动全球减排进程。净零二氧化碳排放是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必要条件,而控制排放量较少但温室效应潜力更高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将有效降低温升幅度,加速实现温控目标。中国于近期发布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明确了甲烷短期控排的重点领域和任务,但是仍然缺乏中长期非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和行动策略。此外,现有研究多关注实现净零二氧化碳排放的成本效益,中国作为碳密集型产业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碳减排经济压力,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的经济成本及其对减缓全球变暖的贡献尚不明晰。因此,亟需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有效性进行评估,促进应对气候变化减排措施在经济上高效且可持续实施。
该研究利用综合评估模型对碳中和背景下中国非二氧化碳的减排潜力、成本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减缓效应进行量化模拟,并比较分析纳入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与仅实现净零二氧化碳排放的成本有效性。结果表明,2020年至2060年期间中国部署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累计成本预计将低于碳中和总成本的10%,2060年的非二氧化碳减排成本约为碳中和成本的7%。尽快实施减排措施将有助于缓解后期减排的巨大经济负担。到2060年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可减缓全球变暖约0.3°C,其对缓解全球变暖的贡献将达到碳中和的18-30%。因此,相较于仅聚焦实现净零二氧化碳,纳入非二氧化碳减排的综合战略可以促进更有成本效益的减排。
本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31053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303136)、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23QG002)等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4.08.012